
近期對本單位近5年的配電電纜故障進行了統計分析,總結配電電纜附件故障中的因制作工藝原因引發的典型故障,提煉案例,摸索附件管控落地方式。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本單位配電電纜線路共計發生故障169次。
電纜附件故障78次,占比46%;外力破壞73次,占比43%??梢姡弘娎|附件與外力破壞是引發電纜線路故障跳閘的主要原因。
電纜中間接頭故障58條次,占比74%,插拔頭(可分離式連接器)故障18條次,占比23%;可見電纜附件故障主要集中在電纜中間接頭和電纜插拔頭。這與城市配網中電纜線路占比增大,環網柜、小區配電室10kV開關柜大多采用插拔頭連接,有直接關聯。通過對解剖案例的分析,電纜附件故障中因制作工藝原因引發故障約占66%,附件質量原因引發故障約占15%,設備老化(解剖原因不明)引發故障約占19%。
(1)接頭內部遺留冷縮塑料材質支撐部件,導致接頭故障(2)電纜附件與電纜不匹配,導致應力錐沒有與外半導搭接

兩案例反應了工程施工和附件安裝人員責任心嚴重缺失。建立電纜附件制作人員準入機制和責任追溯制度,用追責倒逼負責。2. 預留電纜長度不足故障
(1)環網柜1#間隔插拔頭因預留電纜長度不足,導致壓接點受力,接觸電阻增大發熱引發故障


(2)環網柜插拔頭下方電纜未固定,對側倒電纜,拽斷套管,引發故障。
電纜附件制作前,要預留足夠長度的電纜;
電纜終端頭制作前,電纜要自然落地受力;
電纜終端制作完成后,電纜要加裝支架固定,避免電纜終端壓接點受力;
電纜插拔頭的三指套,宜設置在環網柜分支箱電纜倉的下方,防止單相電纜扭曲,引起壓接點受力;
電纜中間接頭要順直放置在支架上,不應彎曲受力,不應懸空。
通過統計發現,78次電纜附件故障中,有明顯進水痕跡的55次,占比71%??梢?,電纜附件的防水密封極其重要。



3)故障中間接頭銅屏蔽、鋼鎧表面的水痕跡,故障相絕緣表面的爬閃通道


4)故障接頭相自線芯延絕緣表面的爬閃通道

附件進水的原因:
一是電纜本體進水,水或潮氣延電纜鋼鎧、銅屏蔽、線芯滲透到附件處;(1)嚴禁在電纜受潮段進行電纜附件安裝;充氮氣去潮氣或截取受潮段(2)電纜敷設完成后,利用兆歐表遙測內外護套,確保內外護套絕緣合格(1)在接頭絕緣主體端部密封處理時常出現搭接尺寸不滿足要求、黏結不緊密、帶材纏繞順序錯誤等問題,導致水分或潮氣從端部進入絕緣主體內部,引起接頭絕緣受潮。正確工藝:從電纜外半導電層上開始,搭接約30mm半重疊繞包3層防水帶至接頭絕緣主體上,并搭接30mm。內護套端部防水密封對施工人員技術水平要求較高,防水帶材的拉伸長度、半搭疊繞包質量以及內護套端部搭接尺寸均會對內護套端部防水密封效果產生較大影響,也是內護套端部密封不良的常見問題,造成水分沿著內護套端部進入接頭內部。
正確工藝:從一段鎧裝端口開始講防水帶拉長至1.5倍,以半搭疊方式繞包至另一端鎧裝端口,防水帶膠黏層應緊貼電纜內護套。終端主要是兩端容易進潮,一般在終端上端使用防水端子,同時用密封膠或密封帶進行密封。而在下端與直管護套搭接的地方用密封膠或密封帶進行密封。電纜三叉處用密封填充膠繞包密封,外面用分支套管密封。
三是交接驗收時,開展振蕩波、超低頻介損試驗,及時發現接頭進水跡象。
外半導電層剝切過長或過短都會影響應力錐和半導電層斷口搭接位置,尺寸超過偏差會造成電場分布不符合廠家設計,尺寸偏差嚴重會導致安裝后應力錐錯位,錯開部位既沒有半導電層也沒有應力錐,該部位的電場將嚴重畸變,在運行中必定會發生故障。
電纜絕緣剝切過長造成導體壓接管與電纜絕緣斷口間存在超出標準的空氣間隙,易發生局部放電現象。